枣庄凰怖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 用戶名
  • 密碼
  • 產品
供應
求購
公司
資訊
展會
評論訪談專題話題印搜動態
國內國際環保視頻產品導購
活動展會設備印品世界
行業動態企業動態營銷電子商務政策法規統計商機
印前印中印后包裝器材耗材油墨
膠印數碼標簽CTP紙箱創意絲印柔印其他
展會專題企業專題資訊專題技術專題
文化人物社會
展會預告會議預告展會資訊國內展會國際展會推薦展會
印刷包裝絲印
印刷包裝絲印
印刷包裝絲印
您當前位置: CPP114首頁> 新聞頻道> 國內> 正文

兩代印刷人揭秘背后的故事

2009-12-05 00:00 來源:南國早報  責編:王琦

摘要:
制版車間把紙型做好后,工人便把鉛溶液倒進鑄字機,鑄出各種型號的鉛字,供排版使用。鉛版排好了,張繼和工友們就得把它們搬上機器,開始印刷。張繼告訴記者,當時的《廣西日報》有4個版,需要用4塊鉛版,假如需要印刷紅色字體,還得多加兩塊。每塊鉛版約有15公斤,要印一份《廣西日報》,工人至少得搬運五六十公斤的鉛版。加上當時印刷廠代印的《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羊城晚報》等,勞動量可想而知。鉛版上了機器,張繼和工友們還要隨時觀察墨斗有沒有墨,墨色的輕重。每印完一份報紙,工人還得將鉛版回爐,燒熔重鑄。每天上班時間,那口大鉛鍋總會發出“咕嘟咕嘟”低沉的響聲。

  由于“航空版”抵達的時間不固定,工人們得一直等著,甚至從白天等到晚上。有時候一下子來了兩三天的報紙紙樣,還得趕在一天之內印刷出來。因此,有些時候,《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并不總能準時與南寧讀者見面。

  根據當時的規定,報紙印刷完畢后,紙型要當即銷毀,因此當年被大量使用的紙型,如今已經成為不可多得的珍品。廣西日報傳媒博物館里,收藏著《人民日報》的兩張紙型。它們的來歷頗具戲劇性——上世紀70年代,印刷廠一名領導隨手揀了兩張紙型,墊在毛澤東畫像背后,使畫像更平整挺括。這兩張紙型一藏就是30多年,直到印刷廠搬遷新址,工作人員拆卸畫像時才得以重見天日。

  如今,這兩張紙型成為廣西日報傳媒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令前來參觀的《人民日報》負責人“垂涎”不已——因為連他們也沒能留下一份自己的紙型。

  開著“天窗”等照片

  幾年后,“航空版”被更為便捷的微波傳送取代。紙樣經過很多個微波站傳到南寧市,由電信局接收底片,再派專人送到印刷廠。

  微波也有一個缺點:如果途中某一個微波站出了差錯,信號中斷,就得從頭再傳一次。電信局收到微波后再把文字和圖片掃描出來,若是效果不好,就得重新掃描。每逢有重大活動,如人大、政協會議,國家領導人活動等,照片一時半會兒傳不到南寧,版面就得開著“天窗”等候。照片一傳過來,工人趕緊翻拍、沖曬,最后才能放到版面上。

  當時除了照片,報紙上要采用的圖畫及美術、刊頭、標題等,都得用照相機重新拍照。有時候做一個大小和顏色都符合要求的標題,得花一個晚上。“做到想哭。”侯釗笑著回憶說。

  這個苦苦等候的場景,在1985年前后有了改變——報紙紙樣改為通過衛星接收。就在這個時期,新一代的印刷工人代表張繼也踏上了工作崗位。

  鉛塊“澆”出的報紙

  1983年,張繼進入廣西日報社印刷廠鉛印車間工作,當時正是印刷設備新舊交替的時期。

  當時的廣西日報社印刷廠按照工序先后,主要分為撿字車間、制版車間、鉛印車間,張繼在鉛印車間工作。

  印刷廠里有一只大鉛鍋,每天工人要提前煮好大量鉛水,用來澆鑄鉛版。鉛水溶化后,揮發出來的氣體在各個車間四處彌漫。

  制版車間把紙型做好后,工人便把鉛溶液倒進鑄字機,鑄出各種型號的鉛字,供排版使用。鉛版排好了,張繼和工友們就得把它們搬上機器,開始印刷。張繼告訴記者,當時的《廣西日報》有4個版,需要用4塊鉛版,假如需要印刷紅色字體,還得多加兩塊。每塊鉛版約有15公斤,要印一份《廣西日報》,工人至少得搬運五六十公斤的鉛版。加上當時印刷廠代印的《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羊城晚報》等,勞動量可想而知。

  鉛版上了機器,張繼和工友們還要隨時觀察墨斗有沒有墨,墨色的輕重。每印完一份報紙,工人還得將鉛版回爐,燒熔重鑄。每天上班時間,那口大鉛鍋總會發出“咕嘟咕嘟”低沉的響聲。

  1985~2009年 迎接“0”與“1”

  那一抹彩色的出現

  1985年,廣西日報社印刷廠購買了一臺產自上海的“201膠印機輪轉機”,它是廣西日報社在全國省級黨報率先告別“鉛與火”的功臣。

  這機器的印速是每小時2.5萬對開張,雖然仍然不能印刷彩色圖片,但它的出現仍使工人們興奮不已——他們不再需要搬運這么多鉛版了。

  1988年,廣西日報社一次性全面實現了激光照排、膠版印刷的技術改造任務;1990年、1991年之后,印刷廠又引進了幾臺膠印機;1992年,最后一臺鉛印機“退休”,報紙全部采用膠印;1995年10月之后,印刷廠引進了8彩印機。彩色照片一在報紙上出現,便點燃了許多讀者的興奮情緒:報紙變得更漂亮啦!

  彩印機進駐印刷廠的那一年,正是廣西日報社子報《南國早報》創刊之際。當年新面世的《南國早報》帶著“辣味兒”的新聞報道和彩色版面,令人耳目一新。雖然當時的彩照色彩仍嫌黯淡,畫質仍顯粗糙,但它代表著一股強勁潮流,帶領報人和讀者走進繽紛的新時代。

  “大卷筒紙”得用人工撬

  印刷工人大多得上夜班,張繼每天的工作一般如下:先到各車間巡查,了解當天所有報紙的版面情況,再根據每臺機器的印刷速度和印量等,安排什么報紙用什么機子。

  2009年11月20日上午,剛下夜班的張繼帶著記者穿梭在各個車間。經過一卷卷巨大的新聞紙前,記者停了下來。它們如同一只巨大的卷筒紙,每只都與人等高。“以前的新聞紙,透過報紙還能看到背面的文字。”張繼說,現在新聞紙更輕更薄,但質地細致,印刷效果很不錯。

  “大卷筒紙”堆滿了倉庫。張繼回憶說,過去要把這些大卷紙從貨車上卸下來,還真不太容易。工人扛著撬棍爬到車上,把最上面的紙卷撬松,車下的人趕緊在地面上放兩只輪胎,讓新聞紙沿著輪胎滾下來。直到1997年之后,才有了起重機,“大手”夾住新聞紙,輕輕一提就卸下來了。

  經過制版車間時,幾名女工正在忙碌。與第一代印刷工人侯釗的工作環境不同,如今的制版車間寬敞整潔,空氣中再也聞不到剌鼻的藥水味。如今曬制一個版一般需要43~50秒,與當年相比可謂天壤之別。

  張繼介紹說,廣西日報社旗下的3大報刊通常會趕在清晨5時印完,代印報通常也會在6時左右印完。白天,各車間則主要做清潔、檢測和維護機器等工作。

  “樓上樓下”的印刷機

分享到: 下一篇:鄔書林強調:中國出版業要加大科技出版比重
  • 【我要印】印刷廠與需方印務對接,海量印刷訂單供您任意選擇。
  • 【cpp114】印刷機械、零配件供求信息對接,讓客戶方便找到您。
  • 【我的耗材】采購低于市場價5%-20%的印刷耗材,為您節省成本。
  • 【印東印西】全國領先的印刷品網上采購商城,讓印刷不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