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凰怖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 用戶名
  • 密碼
  • 產品
供應
求購
公司
資訊
展會
評論訪談專題話題印搜動態
國內國際環保視頻產品導購
活動展會設備印品世界
行業動態企業動態營銷電子商務政策法規統計商機
印前印中印后包裝器材耗材油墨
膠印數碼標簽CTP紙箱創意絲印柔印其他
展會專題企業專題資訊專題技術專題
文化人物社會
展會預告會議預告展會資訊國內展會國際展會推薦展會
印刷包裝絲印
印刷包裝絲印
印刷包裝絲印
您當前位置: CPP114首頁> 新聞頻道> 國內> 正文

張亮:新聞已死

2010-03-31 08:59 來源:騰訊科技 責編:Victoria

摘要: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事實上,過去一百年里,當絕大多數行業在不停提高自己的競爭門檻——比如,汽車業更快、更清潔;零售業更全、更便利;地產業更好的利用空間——新聞業是為數不多沒有明顯提升競爭壁壘的產業。

  另一極的崛起

  如果在今天描述互聯網與傳統媒體的關系,有三個選項:a) 增補,b) 沖擊,c) 取代。我想業內人會選 a,但除了構建網絡版,行之有效的增補方法暫時欠奉。普通讀者會選 b,反正總有東西可讀。而作為一名在傳統媒體業工作九年但相當關注互聯網變化的人,我非常擔心最終的結果是 c。這與新聞業最終是否無紙化無關,也與 Google 是否壟斷無關,重點是,就今天所見,幾乎傳統媒體所能實現的一切,互聯網都可以做,甚至做的更好。

  此前我們已經談了傳統媒體在互聯網時代喪失的價值,也就是所謂受到沖擊的部分。尚未涉及的,是互聯網自身增加的價值,也就是它有可能取代傳統媒體之處。

  因為很難逐一列舉傳統媒體所能做、互聯網所不能做的事情。不妨反過來:有什么是互聯網媒體能做到的。

  ——互聯網媒體能報道突發新聞嗎?

  是的,可以。從 2007 年 4 月 13 日墨西哥城發生地震首先報道于 Twitter,到 2009 年 1 月 15 日美國飛機迫降于哈德遜河時營救人員用手機拍照并發布于 Twitter,再到 2009 年 2 月 9 日中國中央電視臺配樓著火時文字、圖片及視頻均由網民率先發布于網絡上。過去兩年里,當重大事件發生時,當事人或接近事態的人可以借助互聯網第一時間發布消息,幾乎已成慣例。

  ——互聯網媒體能創造獨家新聞嗎?

  在一些方面,它可以。比如隸屬于時代華納集團的名人新聞博客 TMZ 比尸檢辦公室早六分鐘公布邁克爾·杰克遜的死訊,雖然它接近于上面所說的“突發新聞”,但這并非任何一名普通網民的即興作為,而是一家職業博客媒體的成果。

  當然,在今天這個時代,獨家新聞本來就是一件難以界定之事。如果僅就采訪到其它媒體采訪不到的人、寫出其它媒體所未見之事這個角度,這早已不是什么壁壘。這在科技業相關報道方面尤為突出,負責硅谷報道的 TechCrunch、專事科技產品報道的 Engadget 幾乎已經明確替代了它們在傳統媒體領域各自的對手。如 Google 收購 YouTube 即 TechCrunch 率先報道,而一向以保密工作見長的蘋果公司近兩年來幾乎每款重要產品發布都被博客媒體們提前預告。更夸張的是,一個叫 Brian Stelter 的 20 歲出頭的小年輕,竟然因為一個叫 TVnewser 的博客而成為美國電視業人皆仰之的明星:電視圈中人里每天有上百條獨家消息發給他,期待他發布出來。

  這個話題的最新案例,是有人找到了 Twitter 公司上百份內部文件,將它們一股腦發給了 TechCrunch,并由后者擇要發布。

  ——互聯網媒體能成為持續的、高質量的信息平臺嗎?

  是可以的。至少主流商界已經接受這點。全球科技業幾乎所有主流活動都會專設博客席,熱門會議如蘋果公司的 Macworld,非凡人物如比爾·蓋茨,都已對博客們敞開了大門。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傳統的媒體人轉上網絡的結果:很多領域的精英人物也是最敢于嘗鮮者,比如科技業頂級記者 Robert Cringely,《財富》雜志主編 Andy Serwer,都在十年前開始撰寫類似博客的網絡專欄。

  甚至,2009 年 4 月美國傳統媒體重要代表《華爾街日報》在一篇名為《美國最新職業:博客作者》的文章中,竟然寫下了這么一句話:「在某種程度上,博客網站 Huffington Post 的價值無疑超過《華盛頓郵報》」。雖然這種論斷多少有同行相輕的色彩,但以《華爾街日報》之嚴謹風格,將一個博客網站和美國最權威的報紙《華盛頓郵報》相提并論,本身已經說明了很多問題。

  為什么創立于 2005 年的 Huffington Post 可以比肩成立于 1877 年的《華盛頓郵報》?

  這是個結構問題。傳統的主流媒體如果想獲得盡可能多的讀者,它必須走上中庸道路:以盡可能大眾的表達方式,滿足盡可能多人的口味。這個臆想中的讀者,就像陶淵明寫的五柳先生:「喜讀書,不求甚解」。但誰都知道,讀者的口味是千變萬化的。

  互聯網所帶來的沖擊在于,它可以將各種小眾的閱讀需求集合到一起,形成「大的細分市場」。比如,無論觀點怎樣,《華盛頓郵報》始終必須以一種老成持重的姿態行文,可 Huffington Post 不用,它的作者大可將觀點尖銳、辛辣到極致,文風亦不拘一格。這種勁道十足的文章確保著現在 Huffington Post 每個月有大約 900 萬的獨立訪問者。

  而且,博客的形態注定了它符合互聯網時代的長尾效應。對于任何話題的持續關注,都能獲得足夠數量的讀者。相比而言,傳統的媒體就笨拙的多,它總有自己的新聞節奏,比如《財富》雜志以關注美國大型企業著稱,美國首富比爾·蓋茨近三十年登陸于其封面三十次(已經是《財富》史上封面人物之最),但一個有心于微軟報道的博客,比如著名記者 Mary Jo Foley 經營的博客《關于微軟的一切》,每天至少可以寫上兩到三篇相關文章。這種頻次沒有任何行業報紙能比肩。

  ——互聯網媒體能創作出即使傳統媒體也很難完成的報道嗎?比如戰地報道,以及掀翻總統的水門事件式的報道。

  這有待證明,畢竟,承擔巨大財務壓力乃至生命風險進行新聞報道,通常很難由某一個人完成。即使一朝成名的水門事件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也需要凱瑟琳·格雷厄姆作為《華盛頓郵報》擁有者甘冒生命危險支持他們的探索。

  但一些細節似乎暗示著,這并非全然不可能。

  一件有趣的事,是 2009 年 5 月,英國 Echo 雜志的記者托尼·麥克唐納在酒吧會友時,被突如其來的散彈槍擊中,他下巴中彈,在前往醫院的路上竟然上 Twitter 發言:“我在西德比村中彈了,散彈遍布我的臉頰——我想我還好。”也許這就是未來的戰地報道雛形。

  另一件不那么有趣的事情,是近在眼前的伊朗大選,因為伊朗政府于 6 月 16 日宣布取消外國記者的采訪證,并禁止他們從事現場報道,即使一向在重大新聞方面不失分的 CNN 也相當沉寂。但伊朗一批網絡用戶利用 Twitter 為主的網絡媒體實現了信息的發布。這轟動一時。

  如果 30 年前,“深喉”可以使用 Twitter,他還需要冒險和冒頭小伙子鮑勃·伍德沃德深夜接頭嗎?

  是信息,而非新聞

  以上的論述相當費力不討好——它總有掛一漏萬之嫌——但只要看看在中國,什么正改變著老百姓們閱讀報紙的習慣,你就會明白,之所以替代效應如此輕易的發生,是因為新聞是個自我保護壁壘很低的產業。

  殘酷現實是,人們不再買都市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定制的手機報。

  有人認為手機報是一種閱讀嗎?顯然不算,它只是信息的淺度傳播。但顯而易見,對于那個曾經由大眾媒體設想出的“大眾讀者”,他/她也的確不需要深度閱讀,或者說,如果只是從獲取信息、與世界“同步信息”的角度計,1000 字的文章和 100 字的短信沒有太本質的區別。而且,它比讀報更便利。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事實上,過去一百年里,當絕大多數行業在不停提高自己的競爭門檻——比如,汽車業更快、更清潔;零售業更全、更便利;地產業更好的利用空間——新聞業是為數不多沒有明顯提升競爭壁壘的產業。

  什么是好的新聞?答案很簡單:快的、準確的、獨家的、有深度的、敘述優美的、能夠影響讀者思考的。

  但看看新聞業,你就會發現,民眾真正持續消費的新聞是:簡單的、易得的、八卦的、跟自己有關的……對于絕大多數人,一篇關于中國社會問題的深入報道或許是“好”的,但未必是他們會去閱讀的,他們寧肯把這些時間分配給莎拉波娃在網球比賽時的裙下風光、周杰倫的最新緋聞,以及一些荒誕的社會新聞。

  當然,新聞業并非一個全無追求的行業。這畢竟是一個由大量知識工作者構成的行業,哪怕出于卑微的自尊,他們也會試圖寫出一些嚴肅、深度的報道。但就像新聞本身從來不是一個被嚴謹定義過的詞匯,大眾對于新聞的需求也從來沒有明確過——因為,這世界上本來沒有什么是你必須知道的事情。如果說此前新聞業能以相對穩定的形態存在,是因為它依靠長期的教育市場讓供求關系達到了平衡,那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供遠遠超過了求。

  在三十年前,一個記者所需要考慮的唯一問題是:你有沒有可能寫出一篇比同行好的新聞?

  而今天每名記者面對的都是一個無解的問題:讀者只有兩只眼睛和每天 24 小時,他們卻擁有近乎無窮的資訊,他們憑什么選擇讀我的文章?(連帶著,是這樣一個幽靈般揮之不去的擔憂:自己會不會隨時失業?顯而易見,傳統新聞業扶級而上的晉升體系已經沒有了。今天新聞系畢業的任何一個學生都不應該假設自己窮二十年努力成為一份雜志的主編。)

  造成這種供大于求的初級原因是,寫作并非一種專業,而是一種能力。一個汽車工人不可能在下班后自己構建流水線,但每個人都可以寫點什么;ヂ摼W則讓這些信息的傳播在瞬間完成。因此,在可見的未來里,信息的幾何級數增長將不會停歇。

  這方面的典型就是 Twitter。這個每次只讓用戶撰寫 140 字的網絡應用,前所未有的采集了世界上盡可能多的人的想法——某種意義上,甚至不是他們真實所想,只是他們脫口而出的“雜音”——當數以百萬計的人、以秒為單位紀錄自己在某個時刻的所見所想,它就成了一個難以想象的信息平臺:絕大多數信息是孤獨的、無用的,但當許多人同時發表對某一件事的看法,其影響力相當于一臺發出巨大轟鳴聲的民意投票機。

  時至今日,很多人仍不知該如何定義 Twitter,而在不久前泄露的公司內部文件中,Twitter 的管理者們將自己比喻為“地球的脈搏”,一個全世界信息的神經系統。這是很絕妙的想法。

  它也成為我完全不看好將傳統媒體的網絡版收費的根本原因。在一個信息無止境增長的時期,將有限的、可替代的信息鎖在一個“有圍墻的花園”里,就像在群山中銷售一塊磚頭,人們并不否認其價值,但也不會認可它的價格。

分享到: 下一篇:造紙原材料上漲較快 產成品毛利受壓
  • 【我要印】印刷廠與需方印務對接,海量印刷訂單供您任意選擇。
  • 【cpp114】印刷機械、零配件供求信息對接,讓客戶方便找到您。
  • 【我的耗材】采購低于市場價5%-20%的印刷耗材,為您節省成本。
  • 【印東印西】全國領先的印刷品網上采購商城,讓印刷不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