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凰怖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 用戶名
  • 密碼
  • 產品
供應
求購
公司
資訊
展會
評論訪談專題話題印搜動態
國內國際環保視頻產品導購
活動展會設備印品世界
行業動態企業動態營銷電子商務政策法規統計商機
印前印中印后包裝器材耗材油墨
膠印數碼標簽CTP紙箱創意絲印柔印其他
展會專題企業專題資訊專題技術專題
文化人物社會
展會預告會議預告展會資訊國內展會國際展會推薦展會
印刷包裝絲印
印刷包裝絲印
印刷包裝絲印
您當前位置: CPP114首頁> 正文

POD生產機制對出版社之影響

2006-07-27 09:17 來源::《中華印刷科技學會會訊》全錄 陳綺貞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摘要:出版活動是「透由知識內容的創作、編輯、復制并將其示之于眾,促進社會大眾值分享的過程」并藉此達到文化交流及兼具社會教育的責任。二十一世紀不僅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同時也是數位科技大躍進的時代,拜數位科技之所賜,網路的普及率在近年有了大幅的成長, 這樣的趨勢讓訊息傳遞與知識分享變得越來越容易、越來越快速,因為如此讓以往扮演知識復制、傳遞角色的出版業者面臨了極大的競爭壓力,這股巨大的競爭壓力是中外皆同無法避免的,要如何巧妙運用這股勢力將其轉換成對出版產業有用的助力,將是出版社致勝的關鍵點,在這場戰役中誰越能接受改變誰就將是下一秒的贏家!

緒論

臺灣出版社正經歷一場極大的挑戰,這股挑戰的壓力來自于市場規模的縮減以及競爭者勢力的擴大,連一向長期掌控的華文書市場都因為中國市場的崛起,而漸漸被中國出版社所取代。

面對全球化、國際化的趨勢,臺灣出版社要如何堅持出版活動的本質,繼續扮演傳遞知識的角色并兼顧永續經營的優勢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本文將藉由分析臺灣出版業所面臨的重大困境來探討解決的可能方案,同時為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內容將縮小討論范圍至尋求如何降低退書率并提升利潤空間的機制,其中POD機制將是一個探討重點。

 

一.POD與出版業

1.1 POD的定義

POD的英文全名為Print On Demand,若翻譯成中文就是「即需即印」的意思。事實上,POD不能視為一項新的產品或概念,因為早在80年代當桌上型排版系統盛行之際,POD的概念已悄悄萌生,到了90年代后期,當數位量產式設備被各家設備廠競相發表后,POD已從一項概念成為一種可行的生產模式。

各項研究顯示,全錄(XEROX)公司極有可能是第一家于業界提出POD生產概念的廠商,實際上Xerox早在1990年初期就推出了第一代的數位量產設備DT135(DocuTech系列),初期仍帶有影印文件的設計原理,到了1995年左右,再推出了以輸出為主的量產設備DocuTech 系列(2000年后更名為DocuTech 2000系列),從此開拓了數位量產設備的新紀元也帶動了業界的風潮,并正視POD機制的可行性。(資料來源:臺灣全錄股份有限公司)

單就字面解釋POD,不難發現POD的定義就是「有需要再印,不需要就不生產」,這樣的概念與傳統出版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化。在歐美甚至亞洲各國都已將POD出版機制視為正在醞釀進行的一場出版業”靜悄悄的革命”。 

1.2 POD的優勢

到底這場「出版業靜悄悄的革命」會掀起怎樣的漣漪呢?要知道結果就必須先清楚POD優勢。

和傳統的出版比較,POD并沒有出版數量的限制。在傳統的出版概念中,若出版品沒有銷售一定數量的可能性,那么這個出版品就會因為被視無經濟效益而沒有被出版的必要,這是因為當圖書送到印刷廠的同時,就醫經擔負了一定的成本,這些成本包含了制版、紙張、印刷、開印刷機等等的成本,由于這些成本的結構龐大,所以勢必有一定印量的圖書數目才得以分擔單一成本,況且傳統印刷的計價方式往往是印本數量越多成本越便宜,于是出版商在成本的壓力之下,完全無法顧慮市場的接納量而往往印制了過多的數量,這也是造成退書率高的一個因素,另一方面,若書籍十分暢銷,也可能因為生產流程的繁復而耽誤了上架的時機。

POD在這一部分,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POD了解到書也有所謂的生命周期(Life Cycle)現象。

在書籍被推出的初期,有一段我們稱之為「市場試銷期/Pre-Production」,在這段期間內圖書知名度尚未開啟,必須藉由市場試銷的方式來測試圖書被市場接受的程度,因此是POD機制出版的絕佳機會點,因為這個階段的圖書需求量較為少量,如果圖書暢銷,則將來到「圖書暢銷期/Active Editions」的階段,在這一個階段,圖書極有可能一刷(First Edition)銷售帳況極佳而有了二刷剩至三刷的機會,這個階段由于需要大量的數量來應付市場通路的需求,因此較適合以傳統印刷方式印制,而不適合采用POD的出版機制。當暢銷期(Active Edition)結束后,書目將成為庫存書目(Backlist),但依舊有出版機會點,由于已過了暢銷期,所以市場的需求量也會呈現銳減的現象,為了保有出版的機會,在這個時期采用POD出版機制,進行所謂的再印制(Reprint)是在適合不過的方式。

最后,圖書會走入書本生命周期(Book Life Cycle)的最后一個階段-絕版書(Out of Print)期間,絕版書指的是書不再制制,但內容卻有保存的價值,因此如果有印制需求出現,POD當然也是一個較為有利的機制。

POD還有另一項優勢,那就是「無庫存壓力」的優勢,因為這一個優勢,所以出版社將可以輕松處理處理退書的各項問題點,當然也可以省下一大筆可觀的管理成本。而越來越普遍的變動式資料列印,也是POD另一項可以加以應用的方法。

總括POD的優勢可視為下列幾項:

1.無庫存壓力

2.適合初期市場測試需求

3.再印制變的容易

4.絕版書不在出版無望

5.可以配合變動式列印的需求

6.適合少量多樣的圖書量

1.3 POD的應用領域

POD出版機制并不限于圖書出版的領域,目前臺灣市場中有相當多的行業別運用了POD機制來改善其作業流程,較有著名的有壽險業,利用了POD的機制印制保單,將屬于個人保障的條文內容結合要保書、個人資料等一并印制成個人保單,這樣的方式加快了保單的交件期限同時因為條款的清楚明了也提高了保戶的滿意度。另外銀行業個人金融也是成功運用POD機制的行業別,這部分只要從近來越趨白熱化的彩色帳單市場得到驗證。為了專注于出版業的探討,本文中將僅針對POD機制于出版業中的應用為討論的范圍。

要清楚POD機制在出版業的應用領域其實相當廣泛,大致可歸類為下列幾個應用:

1.打樣書

2.教科書(Course Book/Test Book)

3.再版絕版書

4.個人出版

接著,將針對這幾項應用進行說明:

1.打樣書

這個應用目前在臺灣,較明顯的是學校教科書的送審書。自從政府實施教改,并開放由民間業者編輯學校用教科書后,這塊市場就呈現了白熱化的競爭,運用POD的機制將可以加快送審的機制,也可以開善送審書的品質,較著名的案例就是康軒文教集團的應用,目前平均在數位印刷機上的產出,約為6萬張的印量,但高峰期出現時,其印量就可能高達十萬張以上,雖然無法由這個數字研判送審書的生產冊數,但卻可以了解POD機制已帶給業者工作流程上大幅的改善。

2.教科書(Course Book/Test Book)

這里所談的教科書,主要是針對高等教育中的教科書,更明確的說明就是大學以上的教育用教科書。在國外各大學中的學生已經相當習慣將教授所開出的書單,以篇章列印的方式結合上課需要的內容印制成專屬的上課用教材,同時教授們也相當習慣運用POD的機制,出版自己知識領域部分的著作,加強學校的知識庫內容。這樣的應用在國內尚屬萌芽階段,但逐漸注意到這塊市場的學校卻越來越多,其中逢甲大學以在4年前就以添購數位掃描設備,結合資料庫的應用,開始進行收集數位內容的工作。

3.再版/絕版書

這個市場絕對是POD的運用領域,因為前面文中提到過,書籍的生命周期(Life Cycle)中,書籍最后二段的周期因為數料需求不大,不再適合印刷機開機的基本數量要求,此時POD將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4.個人出版

個人出版的概念讓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作家,網路書局或是數位出版的經營者同步也利用網路的威力,提供免費的個人文章的連載,這樣的趨勢創造了新作者單生的可能性。

另一股趨勢則是鼓勵每一個人都有成為作家的機會,每一本書都應該保有被出版的可能,因此利用POD機制進行個人出版的模式正在蔓延,成為一股不可被忽視的力量。

1.4 POD的效益分析

POD機制的效益,對出版社而言最顯而易見的,就是降低退書率的可能,在降低退書率的同時,也就降低了成本的增加,這樣的效率極有可能帶來整個經營結構的變化與改善,當然也就有可能開拓更多的應用與出版的不同方式,如果說進入POD的領域是一種改善獲利率的嘗試,絕對不為過。而最重要的就是出版社將如何看待POD機制的可能性?及如何面對POD時代的來臨。


二.出版業應如何面對POD時代來臨?

2.1 POD的時代來臨了嗎?

針對這個議題,筆者將大膽給予肯定的答案,雖然大多數的出版人總認為POD是一個尚未成熟的出版機制,但事實上POD的機制自90年代初期以來,就不斷的被應用于不同的行業別當中,例如前面曾經提到的壽險業、銀行業、制造業等等,而在歐美各國,POD機制甚至被大幅度應用于教育界以及出版業當中。

但在臺灣的出版業卻存在對POD機制不信任的狀況,分析最大的因素應該是因為早期的POD機制因為輸出設備的不夠成熟,而導致POD在出版品質上一直為業界所詬病,且當時業界對成本的概念一直停留在印務的成本,卻忽略了其他隱形的成本,這些成本包含了人事管理成本、倉儲管理成本、回復率的準確度(這里包含了完搞交件及重復印制的時間成本),這些成本就有如冰山下的大冰塊,常常被忽略卻是影響最大的原因。

由于這樣歷史背景,導致出版社忽略了POD機制的重要性及效益性,反而讓POD在其他的行業別當中大放異彩。

這樣的現象在近年有了大幅度的改變,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數位輸出設備有了相當大程度的改善,現今的數位輸出設備隨還不至于到達百家齊放的程度,但不斷推陳出新的設備及功能,卻讓POD變的更為可行,甚至在品質上也與印刷有了被比較的可能,根據資料顯示,在1999年有將近二萬三千九百套的數位印刷設備進入業界〔資料來源:數位印刷與教學之數位印刷機制/郝宗瑜),而Xerox更在2004年的德國Drupa展中發表了速度達100ppm A4的全彩數位印刷機-iGen3 ,大幅改善雷射碳粉式數位設備紙材受限的問題,由于特殊碳粉技術的發表讓張頁式數位輸出設備,可以印制在凹凸紋路的各式紙張上,大幅改善紙張的使用范圍。(資料來源:臺灣全錄,2005)

再加上近年來各數位設備廠,不僅僅強調產能,也同步強調流程的重要性,希望藉由流程的改善,提高與直接讀者之間的溝通來進行POD出版的效益性。

有了完善的流程控管,性能更優良的數位出版設備,在臺灣出版界的POD之路只欠缺了出版人對POD機制的信心及投入的決心。

事實上,臺灣出版社也并非全盤否認POD機制的可能,諸如華文網、城邦集團、秀威資訊都是其中正注視或是以成功開拓POD經營模式的廠商。

所以POD的時代是否已經來臨?當然是!

2.2 出版社該不該投資POD?

這個問題的答案并沒有絕對,因為首先要了解對”投資”的定義是什么?如果出版社對投資的定義來自于購買設備的單純定義,那么就會相當容易陷入購機成本的迷思中,但如果出版社將POD視為一種經營模式的新開發,可以增加利潤降低成本,那么投資的眼光就應該定位在流程與資料管理的重點上,如果決定自行添購設備來操作,那么人員的培養與設備折舊的議題都應考慮,普遍存在漁業界的作法應該是屬于"委外"操作的模式來進行,尋求一個有信用的印刷合作廠,來執行傳統印刷與POD機制的服務,將可藉由印刷廠的專業來穩定POD出版的品質與素質。

先擬定經營的方向,再來決定投資的重點,將是萬無一失的絕佳良策。

 

文獻探討

參考書籍

Thomas Woll(2005)著,誰說出版不賺錢,臺北:高寶出版社

吉兒.戴維斯 (2005)著,我是編輯高手 ,臺北:新自然主義

王祿旺(2005)著,體驗行銷對網路書局虛擬社群影響之研究,臺北:秀威出版社

郝宗瑜(2005)著,數位印刷與教學之數位印刷機制,臺北:秀威出版社

學位論文

傅家慶(2004),臺灣圖書出版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南華大學出 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分享到: 下一篇:高效能的泡罩包裝檢測
  • 【我要印】印刷廠與需方印務對接,海量印刷訂單供您任意選擇。
  • 【cpp114】印刷機械、零配件供求信息對接,讓客戶方便找到您。
  • 【我的耗材】采購低于市場價5%-20%的印刷耗材,為您節省成本。
  • 【印東印西】全國領先的印刷品網上采購商城,讓印刷不花錢。